我的技术创新观
燕麦云   2018-08-20

这几天,一款获得2.5亿融资的浏览器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。这款号称“打破美国垄断、首个中国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”的产品涉嫌虚假宣传。

技术圈里对这件事也议论纷纷,很多朋友找我讨论一个问题:一家技术公司、特别是中国的技术创业型公司,到底如何定义技术创新?又该如何做创新?

我想借本期《何洋开讲》,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。

在计算机领域,越是基础的技术,其实越难做;这道理跟基础科研一样。

 

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编程逻辑都基于英文体系,在新体系没有形成之前,我们不可能“自主创造”出一套基于中文体系的编程语言;而且现在的信息科技领域,所有知识、专利、授权等都是紧密相连、相互打通的

因此,科技公司能做的技术创新,更多是一种基于前人知识的融合、再沉淀、增强升级。

我国目前还没有自己从零研发的“操作系统”和“浏览器内核”,但在商业环境下也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做这件事。

商业科技领域的通用做法是“站在巨人肩膀上做创新”——目前世界上存在很多不以盈利为目,而且做得非常好的开源软件可以免费使用,例如,Unix、Linux、Android操作系统;Gecko、Webkit、Blink浏览器内核等。

 

可能很多人会心生疑虑:基于别人写的软件,如何能做到“自主可控”呢?

自主可控是技术创新的基础,没有自主可控,任何技术创新都是没有根基的。

若想做到自主可控,第一步就是要有能力读懂和吃透你用的开源软件,每一行代码都要经过自己审查和消化;如果有必要,得有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将代码自己重新实现出来。

掌握了开源代码,通过扩展和修改这些代码,才能再往前走一步,实现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。

可千万不要轻视这些“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技术创新”,很多伟大公司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都是这样来的,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谷歌,还有Facebook。

 

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,它从Linux系统的一个分支到今天全球最成功的移动操作系统,靠的就是谷歌公司不断的技术再创新;

Facebook从一个校园网站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,底层技术从通用的LAMP框架,逐渐过渡到Facebook自主开发的底层语言,这样的技术创新也用了10年的时间。

 

这里我说明一点,我们坚决反对那些仅仅是拿别人的东西改一下、就说是自己原创的行径,那是抄袭;

但如果拿别人开源出来的基础技术做参考,进行重构和进化,形成一个有新价值的新核心技术,反过来再回馈给开源社区,这对我来说就是真正的创新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开源软件都适合拿来做技术创新,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开源软件商业授权的问题,大家感兴趣的话我考虑单独做一期科普。

最后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,如果没能力吃透所用的开源技术,自己在它基础上做出的产品有可能掉进“坑”里。

一个典型的例子是,很多软件到现在仍以支持Windows XP系统为必选项。

但是,Windows XP不但是之前Wannacry病毒的主要传播渠道,更是很多软件漏洞形成的主因。作为一个在2001年推出的操作系统,至今已经过去了17个年头,连微软公司自己就已经停止了对它的支持,很多周边的相关技术也早已更新了好几代。


如果现在还再抱着这些旧系统不放,是不可能做好技术创新的。

这次的浏览器事件最被技术人员诟病的,就是它使用的内核是Chromium 浏览器在XP系统上最后支持的一个版本,但事实上Chromium本身都早已放弃支持XP系统了,所以应用了这个内核的产品,安全性就可想而知了。

特别在这里声明一下,我们即将推出的燕麦云5.0,将彻底放弃对XP系统的支持。


最后,对于“自主研发核心技术”这个理念我也有些自己的想法。

 

改革开放40年,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,但要看到,在很多方面和世界顶级水平仍然存在差距。

作为年轻一代技术创业者,我一直用“工匠精神”和“持之以恒的情怀”来要求和支撑自己的创业路。

做技术产品最忌讳浮躁和浮夸,“投机想法”更是要不得。

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,走“贸工技”的路;但在取得一定阶段的成绩后,一定要回过头把巨人换成自己,踏踏实实开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层,深耕自己的核心价值,才能在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
去年我就开始酝酿“燕麦云技术实验室”,在原有产品基础上,尝试加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,开发新的技术价值。

核心的东西,来不得“投机取巧”或“弯道超车”,只能自己动手一点点来做。

这才是中国的技术创业企业最该做的事,也是我的技术创新观。